提起農基事業,給人一種穩定的感覺,無論經濟高低潮,都因基本需求支撐,能夠在市場中站穩住腳。
然而,談起農基業,總令人想起全利資源(QL, 7084, 主板消費品組),其農基事業像不間斷的快板,10年間,“身價”自當年微不足道的1億令吉,躍升至今天高達26億令吉。
全利資源今天的成就,董事經理謝松坤絕對功不可沒,從毛頭小子到今天的企業大亨,他的成功秘訣除“全利”的企業精神,還有傳統華人創業家眼中的“穩中求勝”;今天,《投資致富》帶你步入謝松坤農基事業的城堡,看他如何用素直樸真,穩穩開創江山。
奉行內部成長
併購壯大
併購壯大
近年,全利資源突然成了許多分析員鎂光燈的聚焦,不僅因積極的併購與拓展大計,也因那亮麗的“成績單”。
望著這含辛茹苦的碩果,一頭銀髮梳得油亮整齊的謝松坤,溫雅教授氣質中卻不失將軍的戰略思考,他顯然不是“規模”的盲目信徒,但依然相信,內部與併購都是公司長期的成長策略。
“公司不時物色能夠壯大的良機,只要能夠創造協力效益的資產,都會抱持開放態度,但放眼目標不離熟悉的行業:海產、畜牧與棕油三大核心業務。”
全利資源去年收購麗鴻(LAYHONG, 9385, 主板消費品組)的23%股權,也在持有保綠美的40.51%股權後,讓該公司在今年上市創業板,變身為馬股的“新明星”――保綠美(BOILERM, 0168, 創業板工業產品組)。
專注印尼越南
資本開銷5億
資本開銷5億
近期,全利資源也大事在印尼與越南擴展業務藍圖,未來兩年資本開銷更估計達5億令吉,但這龐大投資,預計至2013財政年才能看到實質碩果。
謝松坤坦言,公司目前100%的盈利來自本土業務,而2007與2010年分別進軍印尼棕油與越南海產、畜牧市場,其實是在為另10年舖路。
“印尼與越南市場的成長潛力是大馬市場的10倍,資源豐富、經濟趨穩、成長空間龐大,都是全利放眼印尼與越南市場的原因。”
他因而相信,海外業務的動力前景可期,但海外業務或需至2013財政年才帶來實質盈利,並帶來超過10%的盈利貢獻。
他坦承,因需投入大量資金,使得進軍海外市場具一定的風險,去年的總投資超過2億令吉,一半以上已投入印尼業務。
行事作風穩扎穩打的謝松坤強調,由於印尼與越南市場龐大,目前未放眼其他海外市場,未來會專注這兩大東盟市場,5至10年逐步提高海外業務的貢獻。
他以印尼雞蛋消耗量分享,大馬一個人平均一年的雞蛋消耗量達300顆,但印尼平均只有60顆,大馬的雞蛋消耗量是印尼的5倍,顯示印尼市場的雞蛋滲透率仍低,而在該國經濟與消費力抬頭下,雞蛋需求可期。
投入熟悉行業
遊刃有餘
遊刃有餘
經濟外圍不明朗因素一波接一波,通貨膨脹的魔爪向亞洲各國肆虐,大馬6月通膨率續惡化,自5月的3.30%升溫至27個月高點3.50%,各行各業再度啟動“備戰”武器,以免經濟打擊業務士氣。
面對前路的挑戰,謝松坤卻沒有絲毫畏懼,反問:“經濟不好時,你認為,民眾會不會少吃一粒蛋?”。
他的答案是不會,因為農基食品是必需品,這“必需”的元素彷彿令農基食品擁有與生俱來的優勢,讓業務在經濟高低潮中都能表現平穩。
“食品業為公司帶來安全感,相對其他領域,不易受金融危機動搖。”
堅持穩中求勝的他,直言當初經營這3項核心業務:海產、畜牧與棕油,除基於出生地的機緣,也為多元化業務的風險。
3核心業務互補
多元化分散風險
多元化分散風險
“魚類加工、種植與畜牧都是自己熟悉的行業,3大行業的穩定性不同,也具‘互補性’。”他認為,每項單一業務都將經歷高低潮,而多元化業務可助於分散風險。
為進一步擴大業務的“穩定性”,他也致力延伸業務的產業鏈價值,如儘量涉足上下游業務。他以魚加工品為例,賣的不僅是魚加工品,還有魚醬、魚餅等。
他進一步分析3大領域的不同屬性與挑戰,“多元化市場,意味需藉創意來開發新市場,因此,創意絕對是經商不可或缺的因素。”
他說,海產業雖為全利專長,也是別人難以競爭的領域,讓業務有利可圖,惟供應問題卻是最大挑戰。
“隨需求量節節上升,公司有必要加倍生產,惟天氣可能影響漁產,資源短缺限制供應鏈,因此,需要不斷開創新點並擴大價值鏈,以突破供應能力的侷限。”
他也提到,日本311地震後,當地海產受輻射影響,加上日本人的消費力走低,促使日本也轉向購買低檔魚醬,並與原購買低檔魚醬的中國和韓國掀起搶購潮,這間接導致高檔魚醬供應過剩,與低檔魚醬的差價也逐漸收窄。
全利資源的海產部包括深海魚場和魚醬生產,廠房分布在大馬的霹靂、柔佛和沙巴,以及印尼,值得一提的是,該公司是亞洲最大的魚醬產品生產商。
至於需求量亦日益增加的畜牧業,他談到,畜牧業的市場很大,成長步伐也很快,但疾病傳染難免引發領域的震盪,這就是畜牧最大的風險因素。
他補充,畜牧業的競爭日益激烈,也是領域挑戰之一。
“只要能夠掌握創新技術,也可推動業務的迅速增長。”
針對大馬雞蛋市場的飽和情況,他坦言,即使今天的雞蛋產量,已自公司創立時的30萬粒增9倍到今天的270萬粒,但相信平台依然很大,重要的是,公司必須開拓週邊市場,以把握更多成長潛力。
由於全利的棕油主要涉足下游業,導致盈利貢獻不多,惟隨印尼棕油地的發展漸成氣候,謝松坤預計1至2年後,棕油佔業務盈利的比重,自現有的15%,提高到20〜30%。
目前,畜牧佔全利業務盈利比重最高,達50%,海產業以40〜45%居次,其餘來自棕油。
謝松坤指出,棕油業務,顯然沒有海產與畜牧面臨的問題,不用擔心出售程序,且管理簡單,可是,氣候與棕油價高低起伏卻左右業務前景。
他以去年棕油走勢解釋,帶來強勁雨量的拉尼娜(La Nina)現象足以影響棕油的收成。
該公司的畜牧園現遍佈吉打、雪蘭莪、森美蘭、沙巴、砂拉越,甚至印尼與越南,同時在加里曼丹和沙巴,持有面積各達1千200與2萬公頃油棕種植地。
不圖短利
走得更遠
走得更遠
追求高利,一直是許多企業追趕的目標,但對於堅持一步一腳印,默默耕耘以取得成果的謝松坤,“利”其實是根懸在驢子眼前的胡蘿蔔,企業不僅應看得更長遠,也應在業務趨成熟時,接受成長腳步放慢的道理。
謝松坤直言,業務模式具互補作用與產業鏈不斷延伸雙管齊下,要保住業務10至15%的雙位數成長,其實並非大問題。
“這3個領域的需求穩定,即使通膨大行其道,外圍經濟不明朗,都不至於阻礙業務前進,但當一家企業不斷成長後,基礎也一直在擴大,這也是業務趨向保守的時候。”
他認為,一家公司會經歷不同階段的成長,當企業壯大到一定程度時,其實,要求更高的雙位數成長是很大的挑戰,此時,調低成長目標反而是合理的。
“新平台之下,我覺得未來放慢一些腳步是可以接受的,目標已非追求超過20%的更高成長,而是保持較低的成長水平,這是自然的階段,當然,慢也只是慢一點,不能太慢。”
他直言,過度追求高成長,反而會帶來負面後果,就像爆發的金融風暴,即是盲目追逐數字的結果。
他以業務貸款為例,當業務已趨成熟時,反而應儘量降低借貸率至較舒適的水平,儘管如此,他強調,公司從不向現有股東要錢,即使未來可能選擇向現有股東發憑單,也將讓他們能夠選擇性地參與。
全利在2007與2010年間,營業額自11億2千萬令吉,增32%到14億8千萬令吉;淨利從6千325萬令吉,大起69%到1億零691萬令吉。
1億變26億
二板升主板
二板升主板
謝松坤出生在漁民家族,30年前,他以堅強毅力挑起事業的重擔,創業初期,只是傳統小規模的業務,因資本不多,初時只能自附近的海邊收集貝殼,之後再出售予畜牧業的飼料廠。
由於誠懇打拼與見解獨道,公司自1987年創立後一直表現卓越,於2000年在馬股上市時,首次發股的市值只有1億令吉,初期以二板的身份上市,之後才晉升主板,今天的身價更突破26億2千萬令吉。
“這些都是熟悉的領域,必須以不同的方式進行,我也從未想過全利今天的規模。”他相信,公司接下來的競爭優勢包括複製區域的核心業務,管理策略、執行與創新力。
兼顧企業社會責任
除追逐盈利的道路,謝松坤對企業社會責任也有另一番見解,並試圖在企業不斷探試成長極限,社會價值不斷流失的年代,靜靜修煉一顆素質的心,平衡盈利與各方的關係。
“‘全利’,言下之意是,全部人都贏!”他娓娓道來,細看下,不但沒有攻城掠地的殺氣,也沒有嚴謹肅穆的領導風格。
他認為,牟利需顧及多方,包括工人、股東、社會,成功的企業,應平衡之間的關係,當然,要達到該目標,並非輕而易舉的事。
或許,因為曾經當過大學教授,在他眼裡,無論在人性、理念還是哲理上,都不能只向“利”鑽。
不可只為股東賺錢
背後卻剝削員工
背後卻剝削員工
“其實,能夠把握5至10%的獲利度已經很滿足,牟利不應單方面,若只有為股東賺錢,背後卻在剝削員工,這樣的做法說不過去。”
因此,對於企業社會責任,謝松坤也堅持與一般企業走不一樣的路,即致力讓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策略結合,再讓價值轉為行動。
他認為,企業責任應該不侷限在捐款之類的公益,而是業務策略的一部份,創造和自身領域相關的價值。
他以公司的零廢料再生能源計劃與提供漁民的免息貸款分享,積極推廣企業社會責任,讓公司間接取得令股東滿意的股東回酬。
他以漁民的免息貸款進一步解釋,公司需向漁民買魚,但漁民因銀行不願放貸,漁船設備欠佳、補魚品質差,所以借錢給漁民,不僅能夠提昇漁民生活品質並推動漁村貢獻,最終也能讓領域受惠,達到互惠互利的關係。
結語:
金融風暴爆發的時候,引發了企業盲目追逐高利的省思,今天的全利資源,能夠適時對“高利”鬆開手,沒有一絲怨尤,但求以“穩中求勝”來守住江山,其實,已一箭命中許多決策者的腦袋。(星洲日報/投資致富‧企業紅人館)